在泉州晋江机场,只要跟出租车司机说一声“去匹克大厦”,约半小时后就能到达目的地。在福建经济最发达的闽南地区,有无数个地标似的品牌办公大楼,匹克大厦即是其中之一。许景南的匹克之路,完全是一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伴随着经济发展,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艰辛打拼史,在闽南地区数不胜数。但真正能将本土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的体育用品企业中,匹克无疑是最耀眼的先锋级品牌。

  采访当天,身材魁梧的许景南穿着一件普通的细条纹白衬衫,坐定后就开始娴熟地点火煮水,为我们泡起了闽南功夫茶,创业史也在茶香中一一展开。

  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许景南,第一份工作是在公社板车队拉板车。从辛苦但收入颇丰的体力活起步,他相继投资了汽车队、包装厂、拖鞋厂等10多家企业。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累积了些许资本的许景南,得知耐克将在泉州建厂的消息后,受到当地胶鞋厂生意很好的启发,主动联系、恰谈加工配套合作事宜。但等他建好配套厂,耐克厂却因故撤离了泉州。

  许景南并未因此受到打击,而是顺势自创了本土体育用品品牌,即后来的匹克。因为工厂曾为耐克配套而设,匹克在技术方面占据优势,特别是在1991年为“八一”篮球队打造国内第一双大码篮球鞋,并签下刘玉栋代言后,在国内的运动鞋服市场上几乎所向披靡,为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一直到2000年后,匹克不仅受到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与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影响,同时面临来自泉州的安踏等运动品牌不断崛起,分食市场的局面。许景南说,尽管此前他已经发现匹克的商场渠道无法支撑品牌发展,决定开发专卖店的自有渠道,但这项从1995年起实行的渠道改革带来了人才流失等问题。多重压力令匹克顿时陷入困境。

  因此,大儿子许志华在2003年大学刚毕业即临危受命,进入公司辅助父亲,管理市场拓展、品牌推广和市场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小儿子许志达也边读大学边帮忙打理公司事务,负责研发与

 

售后服务等工作。父子齐心协力之下,完成了将办事处改为经销商的渠道改革,配合专卖店形式,产品系列化也逐步完善。2008年,匹克的营业额增长达20亿元。

  2009年9月29日,匹克以每股4.1港元的发行价格,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家族身价暴涨。据胡润百富统计,截至2011年8月,许景南家族财富约为45亿元人民币,但很少有人能一眼看出他坐拥无数身家。

  匹克专攻运动鞋服市场,一到夏秋季节,许景南就穿起印有“PEAK”商标的鞋服,而其他时候则是妻子买什么就穿什么。

  不追求奢侈生活的许景南,却做了一件对中国品牌来说或许是最奢望的事情,那就是将匹克打进了国际市场,创造国际化品牌。

  匹克于1989年成立,许景南在1991年就决定将其打造成国际品牌,这成为决定他本人商业历程与匹克发展走向的关键。打定主意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时还叫“丰登”的品牌名改成符合国际形象的“匹克”,英文名为“PEAK”,都寓意着不断攀越高峰的自我挑战的精神,这也是他内心的自我激励。“不要小看改名字,这为我们国际化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许景南认为,现在国内不少本土企业亦想走国际化道路,但或多或少都存有品牌名称上的障碍。匹克棋先一步,令时隔20年后的许景南很庆幸自己当年所做的决定。

  许景南看得更远做得更早的,还有商标国际注册。1993年开始,围绕国际化战略目标,匹克陆续在16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商标注册。 “要开拓国际市场,商标注册是很严肃的事情,如果事后才做,成本很高,市场也很难打开。”每在一个国家注册好商标,匹克团队便跟进开拓市场。这一点,许景南很清楚:“注册商标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要去使用商标,开拓市场。”现在,匹克的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代理销售网点达到200多个,海外销售额约占总营业额10%。

  2011年12月,匹克首家篮球概念主题店在洛杉矶韦斯特菲尔德商场试营业.12年3月,第二家店在好莱坞梅尔罗斯大街开业,这是第一家在美开设旗舰店的中国运动品牌.此时,距匹克中文广告牌第一次出现在NBA赛场上的05年,已过去7年;距决定创国际品牌的1991年,则过去了11年.

  成功打开牢固且传统的体育市场大国,许景南用了一段饱含艰辛的总结辞:“可以说我们等了20年就是为了这一刻,特别是在好莱坞的商业大街开了店,门店上商标做得很大,等于将一片红旗插在了上面。”

  在泉州匹克大厦内,到处都张贴着NBA球星的海报,一件姚明签名的白色全明星赛球衣,也被裱框后挂在墙面上。从1991年与“八一”队合作开始,匹克就确定了走专业篮球鞋服的细分市场定位,并以篮球赛事为品牌传播、

 

营销的主线,与本土同行展开差异化竞争。从2005年开始,匹克进入品牌二次发展阶段,全面启动国际化战略发展模式,作为独家供应商开始介入欧洲全明星赛、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NBA等国际赛事,与NBA签约的球星也达15人之多。

  现在,匹克分别是FIBA、NBA的第一、第三大合作伙伴。特别是以NBA主场赞助、签约NBA球星代言、携手NBA联盟、赞助海外顶级体育赛事和体育组织、设立海外代理机构、网点同步拓展为支撑的“品牌推广立体化战略”,这种新营销模式被称为“匹克模式”。以前,匹克只能挑一些耐克、阿迪达斯看不上的球员合作,但已打好根基的匹克,开始敢于跟这些国际大牌竞争顶级球星。


  1955年出生的许景南,现年57岁,两个儿子都已经在公司里闯出了属于他们的一番天地,一个善于部署企业战略,一个勤于实践为企业打基础。左膀右臂的坚实支撑,与走上正轨的国际化品牌之路,令他倍感安心。

  “匹克现在有两件很了不起的事,一是坚持创国际品牌,二是把篮球鞋服装备市场作为第一定位坚持下来。”许景南自豪地说,这两件了不起的事,也是匹克的生命线,得到内部的高度认同。

  坚持做品牌、坚持走国际化路线至今,特别是在去年国内市场低迷,匹克在国际市场继续成长,集团内部“谁都不会说不要做国际化”。这一感慨,源自当年力排众议创品牌时他的想法:“现在不认同没关系,继续努力给他们看,让他们支持我们”。

  当初创品牌时,内部有异议,认为一没资源二没经验,“怀疑这个口号提出来,到底能打多久,还是去拿些订单先赚点钱再说吧。”许景南“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做品牌”的名言,便出自此时。他当时坚信两件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企业可以吸收到全球的人才、资金等资源;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必然走向强大,强大后肯定要打本土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就这样,他一直坚定不移。许景南说:“现在可能也有人认为国际市场成本高、风险大,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已做了20年准备工作。”比如在广告投入方面,此前维持在10%左右,今年的预算将达到15%,为加速市场国际化做铺垫。

  要努力给异议者看,成为他不敢懈怠的原因。星期天,员工都已经回家过周末,他依然准时出现在匹克大厦7楼的办公室里。几乎很少度假或旅行的他,工作之余的放松,就是去当地的游泳馆游上几圈,或是与大部分的闽南人一样,约上老友一起打打麻将。

  “能退休的话当然想早点退,志华、志达他们什么时候成熟了,我就什么时候退。”想到两个能干的儿子,许景南不由得笑了起来。忙碌大半生的他,提起“退休计划”,还是考虑着企业的发展。他寻思着,想在退休后成立一个家族基金,来帮助匹克继续创国际品牌,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

  许景南:"这是我们的强项,也是目标,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