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这是一块硬骨头,这是一场持久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应当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创新思维、制度和方法。

    用创新的思维看转型,应深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按规律办事,实现更加均衡的发展,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潜力和回旋余地。我们应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探索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现代社会,全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金融规律,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应坚持包容开放的经济金融发展战略,充分激发各类要素的动力和活力。应积极借鉴人类发

  • 展史中一切文明成果,最大限度地克服短期行为,少走弯路。应牢固树立国家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

    用创新的思维看转型,应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变革是有效解决问题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史上许多成功的案例,都与果断推进改革直接相关;目前在许多问题上裹足不前、难以突破,也与缺乏创新直接相关。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以后,制度安排是决定成败、促进良性互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问题上,我们要更加相信、尊重并依靠制度的力量、市场的力量,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和价格关系,减少扭曲。同时,积极统筹不同方面的关

  • 系,善于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突破,为转型创造良好的保障和环境。

    点评者说:

    在以“新”为潮流的社会时代下,人们都疾步追求创新的科技产品,因为这样才能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才具有吸引力,引领社会的潮流。不可怀疑的是,用创新的思维来看转型,也是在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改革,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的行为。在现代的社会下,处处提倡要“创新”,但不要忘了创新的基础是什么,自身的问题存在哪里。创新也是不可盲目的,要根据国情的基本情况来具体分析的毋庸置疑,创新思维是为人类造福的,要“以人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才是最根本的。

  • 不可否认,大量的餐厨垃圾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国人向来推重“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名目之繁多,堪称世界第一。为了追求味道,不少中国菜大量用油,达到了不加节制的程度。煎、炒、烹、炸都要用油,甚至一些清蒸菜也要淋油增加味道。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高达85.5克的脂肪摄入中,竟然有一多半是通过烹调油摄入的。食用油反复使用会有毒性,所以这些油光发亮的菜肴吃剩之后,大部分都被倒掉,成了餐厨垃圾。

    此外,不计成本的公款吃喝,也成为餐厨垃圾大量产生的助推力。年初,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何种行为构成了严重的浪费,92.6%的受访者首选“公款吃喝”。尽管民众对于公款吃喝的意见极大,国家也三令五申予以禁止,但是公款吃喝风仍旧屡禁不止。根据今年7月中央各部委公布的

  • “三公”数据来看,不少部门的公务接待费持续走高。大量的财富被官员们消耗在了餐桌上,一番推杯换盏之后,很多菜肴就成了几无用处的餐厨垃圾。

    无论何时,铺张浪费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处理大量的餐厨垃圾更是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地沟油”的源头。作为食客,提倡健康科学的饮食文化,在吃饭时厉行节约避免浪费,未尝不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对策。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在拿起菜单的时候减少些口味上的挑剔,斟酌一下菜量的大小,考虑点成本的约束,那么餐厨垃圾泛滥的现象也许会大大减轻,我们遭遇“地沟油”的机会,也许会因此减少很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在严厉谴责“地沟油”生产经销者的大恶之时,也要警惕自己一些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否助长了这些大恶的滋生蔓延。

    点评者说:

  • 在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各部门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公安机关展开“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之际,能成功侦破这起大案要案,令人欣慰,值得祝贺。但欣喜之余,我们不禁还要问一句,在一片“严打”声中,“地沟油”如何能一路“闯关”,流向了老百姓的餐桌?

    如此看来,要从根本上管住“地沟油”,还得建立一项科学规范、统筹兼顾的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立体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自古以来“勤俭节约”是中国优良传统美德。无论何时,铺张浪费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处理大量的餐厨垃圾更是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管理上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地沟油”的源头。我们在严厉谴责“地沟油”生产经销者的大恶之时,也要警惕自己一些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否助长了这些大恶的滋生蔓延。

  • 据报道,“金玉东方”的土地不是按照高尔夫球场用途征用的,规划不是按照高尔夫球场来设计的,环评根本就没有申报高尔夫球场,连林地用地指标也不是按照高尔夫球场审批的,因此完全属于违规偷建的项目。不过,由于高尔夫球场毕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建设的,而且是占地600多亩的大项目,有着为时一年的建设周期,因此,只要不是睁眼瞎,是人都能对此有个准确的判断。

    但是,恰恰是掌握公权力的政府有关部门,对眼皮子底下的违规建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环保局表示“没有接到高尔夫球场环评审批请求”,住建局表示“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林业局承认批准了1000多亩林地用地指标,但从未批准建设高尔夫球场。有关部门负责人甚至连“金玉东方”兴建的是高尔夫球场这一客观事实都不愿承认,竟然说出“没洞不算高尔夫”的奇谈怪论来。

    上述表态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目的都是在推卸责任。很显然,所谓的“不知道”不过是“掩耳盗铃”,假装看不见而已。进一步说,“金玉东方”堂而皇之地“无证入住”产业园,很有可能是有关部门与开发商之间的一种默契,于公或是“政绩工程”、“GDP思维”使然,于私或是利益勾连的结果。

    高尔夫球场存在土地资源消耗大、日常维护耗水量

  • 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2004年以来,国家针对高尔夫球场项目建设先后下发了十道禁令,却依然挡不住各地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冲动。金玉东方高尔夫球场的横空出世,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超级淡定”,再一次证明了“高尔夫失禁”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部门有法不依、令行不止。

    点评者说:

    “无洞不算高尔夫”之诡称,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此前一个惊人相似的雷语版本:戴套不算强奸!由副区长的雷人语录作管中窥豹,我们不难想象,一些地方官员为利益集团保驾护航,到了多么触目惊心的程度。当开发商违法占地数百亩,我们要问的,不是这位老板的胆子有多壮,也不是他的腰有多粗,而是他背后的树有多高,他头顶的伞有多大。官员之所以前仆后继争献雷人语录,说到底是异化的权力作祟。当权力不受制约,权力无边的想法自然在权力掌握者心头滋生,什么国法道德,不论有洞无洞,自然不在话下。

    不去辩驳语录的惊人,还是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地球自然资源还有多少来让我们的任其挥霍。保护环境、呵护地球、充分利用资源,才是我们“地球人”应该做的。当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的时候,“没洞不算球场”的实际内在部门想要掩盖真相,试图隐匿某些见不得人的利益纠葛,都不攻自破。到时候,做什么事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