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工作中,提反对意见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却被一些人视为做傻事,不合时宜。这也跟所谓的“好人主义”哲学有关,对上只报喜,不报忧;对下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对内只栽花,不栽刺;对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哲学的信奉者多了,我们能够听到的反对意见就越来越少了。

    一事当前,出现不同意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能够涵纳不同意见的胸襟和底气。广开言路,把问题摆明,在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向,即使发生一些论争,又有何妨?三峡工程之所以顺利建成,发挥出预期的效应,尊重、倾听反对者的意见,对照反对意见,进行科学论证,使设计施工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对工程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所谓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多一份备选方案;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少一份片面和失误。

    从这个角度讲,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是一剂良药,使我们从

  • 不同的认知中,全面客观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权衡利弊得失,进行科学决策;反对意见是一块警示牌,警示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做到认真负责,使工作的成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反对意见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讲求科学,求真务实,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上去审视问题,检查工作得失,不断修正失误,改进不足。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走向成功,我们需要党国同德、上下同心,社会和谐,但也需要包容和尊重不同声音。

    点评者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面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预知的,在做选择时,前辈会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是否可行。在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独立、奋斗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愿意听到反对意见的,甚至对此会有厌恶感。可是,失败、经历、磨练告诫

  • 我们往往站在你的对立面或反对自身观点的人和事,有可能是指向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做的事全都是无可挑剔的。如果每天听到的全都是赞美自己的话,听到的都是一致的声音,这一定不是一件好事。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所以要想进步,必须要能接受不同的甚至是反对自己的意见。纵观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诚然,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也是如此,在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后创造出的产品才会占领市场地位。无论我们做人做事,都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倾听,做到能够从善如流,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真正的达到《道德经》中所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说到创新,这其实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确实是我们最缺少的东西。创新难,难在哪里?当中小企业融资难,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时,它们无法创新;当垄断企业不断大发横财、地位一再强化时,它们没有动力创新。打量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可以发现,雄踞前列的几乎都是中字号企业,也就是垄断性的国企。而世界企业500强中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主要多是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其创新能力十分强劲。也许,这正是令人堪忧之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公司发大财,我们只能“啃”苹果,也渴望“啃”苹果。正如报道所称,苹果的魔力不限于赚钱,更在于对其营造的产业生态超强的影响力。从软件到硬件,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上,诸多公司的命运甚至由它左右。“啃”苹果是所有人都想做的事,得之则荣,弗得则损。在代工业领域,鸿海、广达去年均

  • 因苹果订单而业绩大涨,而没有“啃”上苹果的仁宝则陷入衰退。苹果大发横财,我们仰其鼻息,这不是悲哀而是无奈。早就有人说过:“与世界500强相比,我们投入多,收益少;干得多,收益少;我们卖产品,他们卖品牌;我们卖力气,他们卖知识;我们卖市场,他们卖技术;我们卖资源,他们卖文化;我们人赚钱,他们钱赚钱。”果没有创新,谈何话语权?

    乔布斯卖苹果,我们“啃”苹果;乔布斯创造苹果,我们跟随苹果。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我们的苹果何时面世?没有创新,没有创新的土壤,我们只能“啃”苹果,有时连“啃”的机会都没有。

    点评者说:

    “苹果”的创新是美国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完美的工艺设计、先进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还有科学的全球经济时代化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是“苹果”的制胜

  • 法宝。伴随着移动互联的狂飙突进,立足全球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苹果靠一个个充满魔力的产品超越了所有资本投机的神话,引领了当代工业的潮流。

    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尽管在技术上尚未成熟,但市场潜能是无限的,这为整个中国品牌完成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借鉴与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自身的存在的问题。我国是文明千年、历史悠久的国家,人才辈出,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却占领不了主导地位。我们总是高喊着创新,产业升级的口号,但是行动却迟迟跟不上。我们并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只能塌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学习。因此,我们从表面看到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

  • 发放福利的这些公司不是大国企,不是垄断企业,而是当下最有生命力的民间生产力代表。在日趋廉价而亲民的网络生活中,普罗大众或多或少使用它们的服务,和他们共同成长。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并不依赖官方背景成就自己,属于很标准的自由市场的产物。许多大型IT机构及其领导人,常常勾起人们对全球化IT神话的想象,以至于那种奋斗、时尚、进步、回馈社会的形象备受国人称道。

    换言之,如果加薪的是石化、电网、通信等央企,必然惹来一番“仇富”的波澜。最根本一条就是,兼备垄断和市场之利的国企,其发家致富来自全民的间接“捐赠”,其持续经营来自政策的高度保护,连涨价偏好也是很少受到约束的。故此无论是给高管加薪,抑或给普通员工增加福利,都会被舆论质疑。因为这类企业形象在大众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并在贫富分化的现实中无法逆转。

    最近颇为热门的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就在其课程中提到公正的问题。什么样的加薪是公正的,这其实就涉及到德性问题。企业福利,不只是和一个企业的效益与实力有关,更与该企业的“德性”有关。央企经营得再出色,在目前体制下都有着某种“原罪”和宿命。而私营企业即使不是完美的,但其对员工的福利总会获得大众的认同,哪怕这里头也有不少企业宣传目的存在。在这个并非纯自由的市场上,对企业行为进行德性的判断无法避免。因为这

  • 个市场有着傲慢的垄断巨头,新生生产力必须与之竞争,因此我们会对后者加以褒扬和关注,会容忍他们的缺陷,会赞许他们的福利,并把它看成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

    点评者说:

    据了解,互联网公司推出员工福利改善计划,阿里巴巴并非首家,但投入资金规模当属行业内之最。企业的福利,不只是企业的效益和实力上的凸显,更能看出一个企业的更为人性化管理一面。企业的发展长远是要看库存里“粮食”的多少,优秀人才的聚集可以有效地促进获利。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人作为知识、智慧的应用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无疑不再诉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的今天,人才的竞争也是更为剧烈的。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实行安居乐业计划有积极的作用。人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个公司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要花很大的精力。从经济学角度上讲,对于这种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对优秀人才具有吸引力,必须强化内部的管理,以优化的管理和设施、福利等条件,留住人才的缺失。然而,“人性化管理”是由现代行为科学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阿里巴巴的这一做法也是一种切入点。企业要用感恩的心去关怀自己的员工。这样有担当和责任感的做法也为所有处于迷茫或转型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素材。福利的丰厚同时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