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立于社会,需要知识支撑”

刚从部队转业不久,盘仲莹进入美中互利公司的和睦家医院筹备组,职位是“医院项目经理助理”。其时,犹太裔美国老板李碧菁已经在中国从事了多年医疗器械贸易,她正在筹办一所国际标准的医院。

“两个项目经理加我,还有一个管工地的,我们一共四个人。”盘仲莹回忆说。此时为1996年,和睦家在中国大陆刚刚起步。她每天超负荷工作经常到晚上九点半以后才能回家。但当和睦家真正开业了,盘仲莹感到一种失落,面对医疗机构的系统管理与业务经营,她不知路在何方?

“一个人,要立于社会,真的需要知识支撑”,这是盘仲莹的信条。于是,她想到了深造,继续学习,便报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于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盘仲莹时任和睦家副院长,开始该院的运营工作,在深入接触到西方医院管理工作后,她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希望能够有机会更系统地学习。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留着的。一天,院方领导把盘仲莹叫到跟前问:“一边是给你涨工资,一边是提供给你出国学习的机会。你要哪一个?”盘仲莹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她得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2004年,盘仲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卫生保健专业商业管理硕士学位。2010年她又重返校园,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院管理博士学位。

盘仲莹总是喜欢说自己当过兵。正是靠着这股子韧性,在和睦家,从项目经理助理做起,后又历任行政经理、总经理助理、副院长、上海和睦家医院代理院长、战略系统发展副总裁等,直到成为和北京睦家医院院长,管理和筹备北京、天津两地的三家和睦家医院和六家诊所。

亲和力,是很多人对盘仲莹的印象,在和睦家,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身影,经常穿行在医院的走廊中,每一个病房中,来院救治的患者中,她用流利的外语与前来的外国友人嘘寒问暖,她用亲和的微笑向国内病号送去关怀与呵护。她从不摆谱,总是保持微笑,说话柔声细语,但从履历来看,她足以称得上是开拓型人才。在和睦家的职业生涯中,她曾亲自负责外资医院的批准、筹建及项目的预算、监理,项目预算控制到医疗设备、药品的进口以及非医疗人才的招聘到管理培训等各方面。她几乎熟悉医院运作的每一个层面,从政府关系到医院运营管理,从战略业务规划到地方市场拓展,从企业多元文化的塑造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人称她是“在华外资医院管理第一人”。她说:“和睦家,已经按着已有的模式,日日运转,但是方向与速度以及风险全在船长的头上。我得寻查和调整航道,因为我是这艘航船的撑舵人。”

盘仲莹在和睦家医院工作这16年,见证了国际医疗管理理念和中国现实的不断碰撞,也见识了中国医疗管理的成长。盘仲莹清楚地记着,和睦家筹备期间,她负责采购器材,但大量在国外习以为常的标准材料,中国根本找不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器材把她折磨的“都快哭了”。

而一些和睦家率先使用的新鲜事物在经历最初的质疑后,也已经在国内很多医院普及。例如,和睦家最早采用LDRP(待产、分娩、生育、产后一体化分娩),率先开展硬膜外麻醉做无痛分娩,推动和改变了中国医院产科服务模式的变革。后来又推广口腔科的四手操作以及无痛治疗观念。得到医疗界同行的认同和尊重。

“很多医生到国外参观,认为一些新的理念在中国行不通、做不了,但等到和睦家做起来,他们会看到原来这些是可以做到的。”盘仲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外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内是可以实现的,这让我们很开心,很欣慰。”

和睦家率先将“JCI认证”引入中国,也将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带到了中国,并且,始终如一坚持高标准的要求。“我的一位微博粉丝曾经留言,说国内能在JCI认证通过后仍然坚守JCI准则的可能就是和睦家了。这是很高的评价,我们感到很欣慰,有人认可并欣赏我们的努力。”

和睦家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为高端医疗行业树立了范本,成立以来,累计上缴利税更是达到了近3亿元,成为众多民营医疗难以企及的标杆。

和睦家同样刺激了医生群体就业理念的转变。盘仲莹清楚地记得和睦家起步时的招人尴尬,在“铁饭碗”依然是香饽饽的年代,有勇气冲出围墙的医护人员凤毛麟角。“很感谢当初的那批医务人员,他们有勇气把自己的铁饭碗砸掉,加入和睦家,对和睦家有信心,我们也才能一路走到今天。”盘仲莹说。

16年来,盘仲莹从北京和睦家医院初创,到担任上海和睦家医院代理院长,直至2008年出任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亲历“职业院长“的成长并见证了医院发展的历程。这四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和睦家从以全科医疗社区服务为基础,产休一体化母婴保健为主的业务,发展成为包括肿瘤、心血管、介入、神经外科、康复医疗等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医院。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盘仲莹与和睦家这16年,是为中国的医院管理开辟了一块试验田,也成功打造了一个样板间。他们把医疗行业的高标准搬到中国来,并且告诉大家,这是可以在中国复制的。

 

和睦家开业申请执照时,需要医生、护士提供转出档案的证明,证明他们已经从公立医院调出来了。可和睦家还没有执照,谁敢打破铁饭碗把关系转出来呢?尽管有一些大胆的医生、护士跟我们有过接触,但是他们都说,只要医院把医疗机构的执照拿出来,我们就把人事关系转过来。可是和睦家申请医疗机构执照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医生和护士。当时感觉走进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怪圈。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那里难以克服。现在回过头看,情况大不相同了。和睦家医院现在有全职医生100多名,护士300多名,大家对来和睦家医院工作不但已经接受,而且引以为荣。这十几年间,医务人员的就业理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现在的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医疗团队相当于一个联合国,医生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把行政人员加起来,大概有将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患者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有89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在和睦家出生。

中国的医院院长,十有八九是临床医学出身,不懂医的盘仲莹是个异类。她清楚自己的劣势,“我不能享受跟我的医生们同样的学习知识和背景”;但她更相信劣势可以变成优势。“我没有专业的局限,不会过度痴迷某一个专业。”她说,“我会更加客观和公正的来做医院的决策。”

盘仲莹的亲身经历说明了避免因为专业的倾向性而不能平等对待医院不同科室的需求和发展是职业化管理的第一步。在欧美等国家,医院院长大多为职业院长。无论是否有医学背景,对于医院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是关键。职业院长定位于职业经理人,服务于医、护,充分调动资源平衡发展,关注医疗质量和运营效果,助力学科建设,建设企业文化,最终达到患者对医院整体服务的认同。盘仲莹不仅带领北京和睦家医院走向了成功,也用自身的经历为中国医院的模式模式引入了“职业化院长”的概念。

同时,和睦家在中国的背景下,坚持国外的服务和经营模式。从管理架构来说,更接近国外的医院,职业院长,不做临床。此外,医生、护理团队相对比较独立。除了科室部门外,院内还有的各种专业管理委员会,承担了大量的管理职能。

和睦家的“三线分立”就是行政、护理、医生分而治之;相互依赖却无从属关系。护理部主任负责护理团队的业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培训与晋升;医疗总监负责医师团队整体建设、医疗质量、医生的培训、执业权限与临床事务的整体沟通与协调;职业院长负责人、财、物的资源综合调配,充分保障各个部门整体协作运营。从决策的安全有效角度来看:和睦家的三线分立管理模式凸现了巨大优势。首先,各个科室均衡发展得到了充分保障,避免了强者恒强,资源过度倾斜,充分调动了各个科室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管理者对于资源配置,会充分倾听来自医生、护理团队的声音,再结合市场需求作出决策。盘仲莹院长认为:“和睦家坚持医、护、行政三线分立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医护的相对独立与发展。虽然有些医生尤其科主任认为失掉部分权力,但从长远上能推动整体医疗水平的协调发展。”被业界称为“在华外资医院管理第一人”。

职业院长管理下的三线分立的运营管理模式为构建国际医疗平台打下坚实基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使得医生获得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并吸引的众多知名专家加盟和睦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胡大一教授出任北京和睦家心血管中心主任、凌峰教授出任神经外科名誉主任、张钦铭助力小儿外科为业界称道。

和睦家是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10多年前,盘仲莹在一家收养中心担任义工,在照顾孤残儿童的过程中,萌生了成立和睦家儿童医疗基金会的想法,并且与焦作福利院取得了联系,医院每年将营收的1%用于福利院孤残儿童医疗救助,让这些孩子通过手术治疗能够被更多的家庭收养,从而回归社会。不久前,在盘院长的建议与倡导下“童爱新生--和睦家首届儿童心脏病国际医疗救助论坛”与“慈善组织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探讨暨中国儿童大病救助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她积极推进公益慈善救助向纵深发展,倡导民营医疗机构在慈善救助中的担当。

盘仲莹积极参与国务院医改办、卫生部、卫生局等部门组织的关于民营医改的讨论,多次提交医改建议及意见并获得认同和采纳,成为沟通国际医院的窗口与中国医疗实践的桥梁,正向积极推动了民营医改政策的发展。她致力搭建国际医疗平台,吸纳国内优秀专家资源、悉心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她身体力行,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客座教师,为中外学生教授国际医疗的发展,分享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汲取的医疗管理知识和感悟以及在职业经历中总结的实践经验,表现出极大的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

恬静淡定的盘仲莹,谈及经营家庭,有些心虚:“我儿子的鞋号多大,我真的不知,但是我很想做好,我也在努力。”盘仲莹的丈夫对她如此评价:智商高的离谱,情商低的吓人,最大的乐趣是学习和工作,她信奉,精神比时装、名表更加美丽。”

(朱亚菲 戴廉)